“浪遏飞舟”团队基于传统救援行业救援效率低、救援场景有限、救援风险高的事实,研发了救援距离远、续航时间长、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且安全的水面救援机器人,提升水面救援总体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作为国家重点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为此,国家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2022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随着2023年《“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拓宽机器人应用场景,并提升复杂其运动工况自适应能力成为了下一代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本项目瞄准“机器人+”背景下对于多场景机器人的重大需求,前期研发主要面向水面救援机器人等领域,市场定位精准,致力于解决传统救援行业的救援效率低、救援场景有限、救援风险高的问题。以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的产品以及更全面、更周到的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采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依托利用机器人博览会、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预计未来三年内实现净利润突破1000万元。
团队已与中船重工、中国海军等多方达成合作意向,并成功研发水面救援机器人,已通过院士专家科技鉴定以及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试认证,得到行业和媒体高度评价。为有效防范风险,“浪遏飞舟”团队将建立起一套合理的风险控制制度,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级-应对措施-风险监察-改进六部分,针对短期或长期的市场风险、生产风险、技术和研发风险等分别采取对应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浪遏飞舟”团队由来自东南大学的10名优秀本科生组成,团队成员专业涵盖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和金融工程等,各司其职,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同时团队已聘请多名行业等技术领先领军人才担任指导顾问。“浪遏飞舟”团队将秉承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创新精神,发挥优秀学子创新创业的教育引领作用,带动机器人行业的就业浪潮。面向机器人产业国家重大需求,与国同频共振,为国铸器兴邦,助力我国实现从机器人“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成功转型!
姓名 | 所在或毕业院校 | 毕业时间 | 学历 | 学位 | 所学专业 | 成员类型 |
---|---|---|---|---|---|---|
柴世杰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团队负责人 |
贾欣然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成员 |
周澍洋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成员 |
张溪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成员 |
杨佳欣 | 东南大学 | 2025-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成员 |
刘玥希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成员 |
石卓颖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金融工程 | 成员 |
林慧琳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金融工程 | 成员 |
彭睿凡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成员 |
薛雯岳 | 东南大学 | 2026-06-30 | 本科在读 | 无 | 机械工程 | 成员 |
姓名 | 所在院校 | 研究方向 | 职务 | 职称 | 教师类型 |
---|---|---|---|---|---|
阳辉 | 东南大学 | 电机 | 院长助理 | 副教授 | 指导教师 |
林鹤云 | 东南大学 | 电机 | 研究所所长 | 教授 | 指导教师 |
房淑华 | 东南大学 | 电机 | 系党支部书记 | 教授 | 指导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