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述:“蓝农云养殖”服务系统是建立起养殖户、保险公司和“蓝农云养殖”团队三位合一的联盟体系,面向的目标客户是当地的养殖户本身,包括个体的个人规模生产以及个体之间小集体的合作规模生产,这样也极大促进了各方之间的需求调整。同时,“蓝农云养殖”团队和面向的养殖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属于各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分别由理论技术指导和实践操作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农业与信息化相结合。项目运用云养殖技术,以水产养殖为切入点,将传统的养殖活动情况放到线上,实现大数据在线上产生,降低养殖成本,利用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掌控水产的生长环境,发育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诊疗服务、产品推广和质量监督。通过与水产养殖企业合作,安装智能水体感知设备,连接互联网与本中心数据库同属同时不断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对水体进行实时监控。更有特色创新的推水系统集装箱式的水产养殖体系,将养殖的水产品类置于多个条件优越适宜的集装箱内,外有通过进出水进出鱼口连接有水处理集装箱,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水产养殖的完整的系统,对鱼类养殖全程实现精准监控、调控与管理,实现控水、控温、控苗、控料、控菌和控藻的养殖效果。发现水质问题后,整理水质数据,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库,利用集成可视化、移动互联技术,邀请专家进行实验分析,提出改善方法。在专家诊疗后,继续对水质进行监控,确定其指标合格,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
市场分析:在现阶段背景下,水质生态环境愈加恶劣,水质管理技术还仍然停留在待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但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水生生物耗氧量极高,水体富营养化,溶氧值、氯度浊度等值异常,水温分层等很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水质监测和净化处理的装置和技术都在跟进发展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所触及的范围和规模不够大,效率不够高,精确度不够强,设备探头藻类附着使使用时限大大缩短,养殖水域内水产品的粪便处理不及时导致水质污染逐渐加剧等。这些都对养殖户水产养殖的技术与处理应变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塘租、人工和饲料成本不断提高,大多养殖场采取高密度养殖来提高产量,以确保有利可图。在池塘养殖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其生产中存在的残饵、粪便、不合理用药等导致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高密度、高投入的池塘养殖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己成为污染源头和受污染物影响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若要有效地控制水产养殖水污染,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推行新型的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这才是解决池塘养殖问题的根本途径。
商业模式:本项目准备采用“先体验、再购入”这种合作共赢式的商业模式,在水产养殖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同时,由保险公司推荐本养殖模式。如有意向,根据其养殖规模制定“体验计划”,依据其已有水面配备合适的网箱,体验周期为两个生产周期,根据最终的效益来确认是否签合同继续使用本产品或是扩大引入规模。具体收费标准为,以两个周期平均收益为标准,若平均利润较普通养殖模式平均水平高10%,则收取利润的30%作为设备管理维修费用;若较普通养殖模式平均水平高20%及以上,则收取利润的50%作为设备管理维修费用。若到期未达到“养殖户心理预期”,我们将收回配套设备;若到期后仍想继续合作,则与其签订合同,以一个养殖生产周期为单位,每次抽取30%的利润作为设备及管理费用的回收。
营销策略:公司采用各种渠道的宣传与试点基地的建立等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公司根据各个发展时期的差异与不同时期的营销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服务策略、品牌推广策略、销售渠道策略,极大促进了公司产品项目的发展。同时配合保险公司,互相受益,在趋于市场化的将来抢占市场先机。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产生的根源,在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后,将风险分为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主要方面。在整套产品正式推向市场前,团队先进行广泛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试点试运行,收集数据,并且不定期的设立展览点,向养殖企业展现成品效果,提升他们对产品的兴趣、认识度和信任度,为后期的市场推销做准备。与在本公司门户网站上进行消费的双方签订一份协议或合同,确保各方责任,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接触,与各县市农业局和保险公司合作,争取政策上的支持。积极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使我们的创意和理念为更多人所了解。本公司计划逐步建立起以交流经验、发布信息为主要目的论坛、微信公众号,以及线下实体广告,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团队组织:篮农云养殖创业团队成员来自动科、人文、经管、公管、生工、信息等诸多专业,团队成员专业互补,特长各异,在余德贵、王树进和王誉茜老师的中肯建议与指导下,在市场调研、痛点分析、技术管理、商业模式、营销策略、投资合作、财务支配等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完成创业过程的各种目标。